2000年出版
作者:Malcolm Gladwell
引爆趨勢,舉手之勞成大事
「引爆趨勢」這本書發現,社會流行現象跟流行病一樣,有三大關鍵因素:散播傳染原的人,傳染原本身,傳染原活動的大環境。簡稱為「少數原則」、「定著因素」、「環境力量」。所謂「少數原則」:指的是造成流行趨勢的人,其實只有一小撮人。他們發揮作用的關鍵在於他們是否容易親近,在同儕間是否顯得精力旺盛、博學多聞或具有影響力。這些人透過自己的人脈、努力、熱情及個性,掀起社會流行熱潮。「定著因素」:指的是運用特殊方法(或改變傳統表達方式、或重新調整信息結構)便可以衝擊大眾,使之記住這則訊息。「環境因素」:指的是人們受環境的影響比表面上更為敏感。
重點摘要
少數原則
- 透過特別的人、和他們有特殊關係的人,就可能改變他們。
定著因素
- 為了要能激發流行趨勢,傳遞的訊息必須讓人難忘,而且會促使人們採取行動。
- 改變訊息的內容,讓人永遠難忘,促使他們採取行動。
- 訊息本身必須是俱有感染性的,對當下時空背景的議題有關聯,能夠引起共鳴
環境力量
- 流行趨勢發生的時空條件及背景,也有其影響。
- 我們對環境變化不但敏感,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敏感。
引爆點操作上的三個課題:
- 掀起一股風潮必須集中資源,全部投入少數幾個關鍵領域。
- 這世界不是我們直覺的想法那麼簡單,所以光是憑著直覺開始動手做不夠,還要驗證自己的直覺是否正確。
- 找出少數掌管社會權力的特異人士(連結者)
一、少數原則
「在特定的過程及體系內,少數才是關鍵,就像80/20法則,少部分人卻貢獻大部分的成果。」
曾有一段時間筆者身邊的朋友常常在討論六度分隔理論,這理論大致上是這樣的:全世界任兩個不相干的人,平均只要透過6個關係(也就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...)就可以找上對方。
但是很多人沒提到的是,並不是每個人的交友量都很平均,在實驗中,順利找到目標的案例,有一大部分都是通過同一個人脈王傳遞的。
這個人脈王,就是所謂的連結者。 若想引爆趨勢,連結者可說是關鍵人物之一。
關鍵人物有三類,但可能一人身兼兩三種:
連結者
連結者具有泛泛之交的能力,認識很多人,而且樂於維繫關係,他們可以十年沒跟你見面,只是剛好旅行到附近就很熱情的找你出來吃飯,而且還記得你的全名。
專家
專家對特定領域簡直到走火入魔,而且很樂於分享他的專業建議,例如有人對耳機的專業知識非常豐富,也知道怎麼買到便宜又符合你需求的耳機,還教你用哪些卡片消費比較划算之類的,這些人的推薦會讓你覺得「如果是他講的,那準沒錯!」
推銷員
推銷員有魔力讓你買下你原本沒有打算買的東西,特別是非言語的暗示技巧往往有很大的效果。仿間的推銷術書基本上也就是在教話術跟非語言的技巧。
關於非語言的暗示有多大影響力,有個有趣的研究,讓一群學生分成三組聽音樂,一組要搖頭,一組要點頭,最後一組不搖頭也不點頭。聽完音樂以後做一份問卷,裡面有音質、耳機舒適度之類的,並夾雜一題關於學費調漲的問題:結果不搖頭晃腦的組別認為目前學費合理,點頭組的贊同漲價,搖頭組的反對漲價。不過就是點個頭而已,就可以騙學生付更多錢,效果真的很強。
二、定著因素
訊息要讓人難忘,而且採取行動。
上一節強調的是傳遞訊息的人,但被傳遞的訊息本身也必須是值得被傳遞的,無聊的東西就是無聊,但換一個方式或改變一些細節,可能就變得很有趣了。
破傷風疫苗的實驗:
把大學生分成兩組,一組拿到很駭人聽聞加強版的手冊,另一組則拿到正常版本的,都閱讀完後做測驗,發現兩組對破傷風的了解都差不多,而拿到加強版的學生表明想打疫苗的比率比較高,但是實際去打疫苗卻完全是另一回事──兩組都一樣少,只有3%的人去打疫苗。
之後又重做了這個實驗,只有一個地方不同:他們在手冊中加入學校的地圖,標示出保健室的位置,就像尋寶圖一樣。兩組實際接種疫苗率馬上提升到28%。這就是表達訊息的小細節卻能造成大影響,所以對細節要用心!
嘗試了不同的表達方式,也要去研究是否有效果,例如廣告人會製作不同的廣告節目,並研究何者比較能促進買氣,或提高折價卷使用率,抽獎回函狀況等等。
三、環境力量
環境會影響行為
80年代的紐約市非常的亂,但是90年代後期,犯罪率突然大幅滑落,謀殺案減少2/3,重大刑案少一半,為什麼?
其中有一種解釋是「破窗理論」(Broken Windows theory):如果有一個破窗一直沒有修理,路過的人就會覺得這裡沒人管事,很快的就會有更多窗戶被打破,變成無政府狀態。
80年代中期,David Gunn擔任新的運輸局長,他花了數十億美元重整地下鐵,他做的事情是:清除車廂上的塗鴉。很多人都覺得「別鬧了!每個月都有地鐵槍擊案,你竟然在那邊擦塗鴉?」。但Gunn後台很硬,反正他不管。
1990年William Bratton擔任地鐵警察局局長,也是深信破窗理論的,他上任後全力打擊逃票,一樣也是被罵「別鬧了!每個月都有地鐵槍擊案,警察竟然在抓逃票?」,但有趣的是,被抓到逃票的人7個就有1個是通緝犯,簡直是太好賺了,但做了之前根本不知道。
1994年Rudolph Giuliani當選紐約市長,又是信奉破窗理論的人,指示警察要打擊小犯罪。
這些作法都乍看之下不合理,卻反而有效果。一般人的想法會覺得,斬草要除根,要從根本解決問題,所以出動兩倍警力全力抓地鐵槍擊案,結果會是事倍功半,徒勞無功。真正的根本是車廂上的塗鴉。因為你在一個爛環境就會覺得做壞事無所謂,但在好環境裡就會覺得不該作亂。這也告訴我們,要能接納新觀念,允許新嘗試。
150原則(Rule of 150)
這裡提到一個實用的原則:如果有意掀起一股風潮,哪種團體最有效?答案是150人以下的團體。
原因是在團體內要了解人際互動的情形、應付不同的人,這受限於大腦新皮質(neocortex)的大小,而人類的極限,大約就是在150。所以一個團體如果超過150人,勢必會有部分人彼此不熟,然後搞小團體。這也是為什麼軍隊的「連」的編制都是150人以下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以上是本書中整理出來相當有用處的原則、理論
接下來是我自己對於這本書的領受及看法!
1.連結者:
我發現我的媽媽是一位優秀的連結者,我也因著基因擁有著連結者的特質,我應該要好好把握住!
2.我對於書中說家庭環境不會造成一個小孩品格良好與否,大部份都是基因的關係
這部分我相信多多少少都有,但我還是覺得家庭帶給一個孩子的環境影響遠遠大於基因影響,如同研究指出抽煙的家庭子女抽煙的比率也比較高,家庭不健全也會造成很多反社會人格的人!應該是相輔相成的!
3.自殺是會傳染的:這點我有很深刻的體悟,包括最近人禍不斷,氣爆、墜機、戰爭、砍人,一直不斷的媒體放送,反而造成了更多的人禍發生,這真得是可預期的,在人類潛意識下,一直接受到某種訊息之後,在經由一個授權下就可能發生了(媒體放送占很大的比例),這是我們不知不覺中就引爆的,這也是我第一次用這種角度看待人禍,總之我覺得媒體不要一直放送負面的新聞,因為你不會知道收看到這個節目的觀眾心態是不是正常,如果他的心態不正常就可能接收到,原來我也可以這樣做的訊息出現,接下來接二連三的墜機就是可預期的了!
4.成年人的框架:常常我們會用成年人的價值觀去定義事情的好壞,但我們並沒有實際去發現那些不好事情的定著因素是什麼,如同香菸的例子,我們成年人一直放送香菸會造成肺癌,香菸並不酷,它跟毒癮一樣碰不得、把香菸課的稅提高,但往往沒發覺到,年輕人會碰菸最主要的原因是同儕,他們看到同儕做出很酷的事情,因著他們年輕的心裡也會想嘗試各樣新的事物,於是會得什麼疾病、價錢多高,對於他們來說遠遠不及現階段那種同儕之間酷的誘惑!這讓我意識到,原來問題本身的面相還可以這樣轉,這是我從來沒想過的方向!
最後放上別人整理的心智繪圖!